图为:智能机器人“大白”行驶在医院手术室过道上。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昨日,在武汉协和医院外科楼内,一名机器人“大白”哼着歌曲,为各手术室配送医用耗材。作为医院新加入的“员工”,它在试用一年后正式“转正”。据了解,这个“会说话”的机器人是首个国内自主研发的智能医用物流机器人系统,此次使用在全国为首推。
智能机器人配送医用耗材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昨日上午,一台洁白的方形机器唱着小曲,在协和医院外科手术室走道上忙碌,被医护人员亲切地称为“大白”。“收到来自43号手术室的送货任务。”记者看到,机器在接收到后方指令后,自发移动到库房门前,等待库管确认身份、打开货箱,并扫码核对出库耗材。随后转身出发,根据预先植入“大脑”内的地形图向前移动,遇到转角自动识别、转弯,发出提示音:“我要右转啦。”如果前方有人,它会说:“亲,你挡到我了,请让一让。”到达指定手术室门前,由护士扫描二维码后,“大白”打开箱门,取出耗材,并表示:“任务圆满完成,我该回去啦。”再继续下一个任务。如遇“体力不支”,它会自动回到固定点充电,告诉工作人员:“我要回去休息啦”。
据介绍,“大白”的正式称呼是智能医用物流机器人系统,它高1.25米、长0.79米、宽0.44米、容积190升,可承重200公斤,主要承担手术室医用耗材的配送工作。
运输环节高效率零差错
目前,武汉协和医院拥有两台“大白”,分别为外科楼的43间手术室提供服务。
“‘大白’有个聪明的大脑。”协和医院手术室总护士长高兴莲说,智能机器人可准确实现医用耗材入库、申领、出库、配送、使用记录等全程管理,通过“一物一码”,对谁申领、谁取货、谁使用、用在哪位患者身上等,全部可追踪。既实现了高效管理,还可减少配送和使用差错。
“大白”将耗材从库房运送到手术室的平均时间为1.75分钟,每天平均运送140趟,可抵4个配送员工作。此前,手术室护士平均每天往返二级库房七八次,在手术室这一层就要走1万多步,后来科室不得不分派专人运送手术物品,人力消耗大。
作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智能医用物流机器人系统,“大白”由该院与上海一家机器人公司联合研发,正式“上岗”前经过4次改进,目前运输错误率为零。据了解,同类型进口机器人需200多万元人民币。
“智能医疗”正逐步走来
医生戴着“透视眼镜”手术,人体肌肉、骨骼等3D图像“悬浮”在空中;“八爪鱼”机器人在人体狭窄空间内为患者精准手术……如今,科幻电影中的画面正在临床医疗上变成现实。
记者了解到,目前武汉协和医院的泌尿外科、心外科、妇产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普外科等多个科室部分手术可在医生的控制下,由达芬奇机器人操作。此外,该院药房还实现了全自动发药及配备智能物流系统。“医院正在逐步推进‘智能医疗’。”协和医院副院长张强展望,未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完成手术器械包、医用被服等配送,以及实现由静脉用药配液中心向全院的药品配送等。
今后,机器人会取代医护工作者吗?专家表示,医疗行为的核心仍是医生,机器人作为智能辅佐手段发挥作用,从目前来看,机器人不太可能取代医护人员为患者直接治疗,更多应是两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