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识别类家电硬伤
对于语音识别、语音处理许多公司正在不断研发新的算法和技术使得识别更准确,各家大厂如亚马逊、苹果、Google、三星、海尔等服务或家电制造业者纷纷相互结盟,并展出最新智能家庭产品,许多国内公司甚至针对不同地区的方言推出了不同识别模式。然而这些年过去,语音识别系统虽然进步颇多,但仍有些“硬伤”仍然存在。
一是语音交互的稳定性,当你在进行语音交互时,设备时而能控制、时而不能控制,或有时反应快有时反应慢,这样就不利于养成用户使用语音交互的习惯,甚至体验感很差;第二个在语音交互得到一定普及之后,马上会面临的问题——设备的通用性。目前做语音识别和处理设备平台的很多,如果我们买的智能空调是跟A企业合作的,而B企业的音箱或语音交互平台不能兼容这款智能空调,这对消费者来说,将无法随心所欲的选购心仪的智能产品。
安全性为重要考量
影响语音控制类智能家电进入家庭或其他应用领域的原因还很多,包括使用者的习惯是否被建立、是否提供更多“控制”功能以外的附加价值、是否有更“特别”的应用出现,以及安全性问题。其中,安全性可说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部分。
语音控制因为牵涉到网路传输,势必会引发消费者对其安全性的疑虑。不过现在各传输技术都有其独特的加解密方式,消费者不必过分担心。更何况,骇客会选择对其“有用”的内容,做入侵、撷取或破解的动作,一般的家电控制命令语音,对骇客的吸引力可能相对较低。但令人担忧的不仅是骇客,智能音箱能否忽略错误的指令,或是识别正确的说话者,如小朋友恶作剧乱下指令、小偷用语音开启家中门锁等状况,也是让使用者相当担忧的安全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语音控制结合声纹辨识或许是个办法,加入声纹辨识不但可提高安全度,也可以让产品制造商推出更“个性化”的专属产品,因此可预期未来市面上也会出现加入声纹辨识技术的语音控制产品。
未来路更长远
未来智能家庭语音控制会如何变化?杀手级应用又会出现在哪里?业内普遍认为,语音控制若不只是被动的收音、下指令,而能转变为双向的沟通,并可提供更多资讯,例如针对天气给予使用者穿衣服的建议、提供食谱等。或者不限于单一的智能音箱,而是分散于多个装置,进一步解决控制命令无法“翻墙”传输到另一个房间的问题,这样将可更提高使用者的使用意愿。其次目前语音控制应用的大宗在手机上的就是看天气、行事历、打电话与播放音乐,而在手机以外的装置上,几乎还是以音箱控制为大宗。差异化产品的出现可能会使语音识别类家电更易推广。
另外,语音控制在居家照护、听声辨位等方面也可望有更大的发挥空间;BMW就宣布将在2018年车款加装语音助手,协助驾驶应付更多行车状况,让驾驶员开车时不再手忙脚乱。其次智能家电在语音控制之外,结合视觉的应用,将有更多发展空间,如门铃结合语音与人脸辨识,可提供多重的安全保障,有望提高消费者接受度。
结语: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小型化、多样化变化趋势,语音识别成为区别于键盘、触屏的人机交互手段之一。随着语音识别算法模型、自适应性的加强,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语音识别系统与智能家电的结合应用将更加广泛与深入,更多丰富的移动终端语音识别产品将普及入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