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卧底多个“电话销售”群发现,有卖家专门出售外卖订餐客户的信息。包括电话姓名、订餐地址在内,每条信息的售价不到一毛钱。而信息泄露的渠道令人毛骨悚然,美团居然有多个渠道同时在泄露用户隐私。首先,美团有内部工作人员大批量的获取用户信息,5000起售,10000个用户信息才几百元,这意味着所有美团用户的信息都可能被泄露,只要舍得花钱,有人可以获得全国美团所有用户的消费信息。其次,还有网络运营公司借助软件搜集用户的订餐信息,打包后倒卖给电话销售公司。最后,最后,给用户送货的骑手也不能全部信任,骑手虽然没有系统级别的信息,但是他每个送货人的信息通过APP或者纸质的订单被记录下来了,因为信息都是最新的,骑手用一元一条的价格出卖。
日前,美团回应称就信息泄露一事已向警方报案。
易发生、难治理,信息安全已成心头大患
事实上,近日爆发的外卖平台信息泄露事件已不是先例。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份,哈尔滨李先生在订过一次外卖后,频繁接到陌生人电话询问如何找“小姐”。不胜其扰的李先生最后发现,自己的电话是被一名外卖骑手泄露的,并将其备注为“小姐上门”。
网站网友“时光漫步支旅”也曾发帖称,自己给男朋友点了一份美团外卖后,随后被一位陌生人加了微信。对方知道自己的姓名和详细地址,但自己并不认识他。几经追问之下,对方承认信息是送外卖的朋友给的,目的是想帮他脱单。
除此之外,银行卡、家庭摄像头信息泄露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今年3月份,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此言一出,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和争论。为了方便,用户真的愿意用隐私为代价换取吗?到底是愿意还是无奈?
中国的用户何曾不在意自己的隐私?当算法与大数据正以水银泻地一般进入各领域,无论算法推荐新闻、大数据消费,还是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治理,大数据无处不在,也正给这个时代带来惊喜。但随之而来的也有隐私问题。算法推荐让新闻无比精准,也将个人阅读习惯完全记在账上;电商平台上稍作浏览,同类商品立马展现在其他网页,用户毫无隐私可言;疑似大数据杀熟案例相继曝光,数据巨头是不是要将消费者的剩余价值吃干榨尽?当大数据为时代精准画像,人们却仍在继续使用,这难免就有成为透明人的忧虑。
信息安全问题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导致治理起它来颇为棘手。一是极其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不是熟谙相关学科,个人很难弄清楚自己被采集了什么信息,这些信息由谁采集,以及这些信息拿来做了什么;二是用户几乎无法追回隐私,也许在极端的时间内,个人数据就被转了好几手,遍布互联网,而用户除了更改个人信息外别无选择;三是个人很难在无孔不入的非法侵犯面前保守隐私,企业内部人员、信息窃取公司的软件、日常接触的送餐员、快递员等等,数据传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各种漏洞,在此情景下,个人用户除了祈祷没有任何办法。
逐渐完善信息安全问题的治理
信任绝不应该被辜负,焦虑应该被更妥善地回应。面对迭出的信息安全负面新闻,科技巨头恰恰应挺在前面,以切实行动给人以信心。当然,仅仅表态依然不够,当数字规则远远落后于数字生活,当务之急是为信息使用建立更完善的原则。
两会期间,就有委员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法,对用户数据保护进行更清晰的定义,制定用户隐私信息保护“三原则”。这三原则其实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因为无论是将数据信息视作用户个人资产,还是保障用户对数据使用的知情权、选择权,或是明确互联网公司对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责任,都将有力地提升用户的数据利益。
总结
立足互联网时代,数据已成为界定一个人网络属性的细胞,它早已不再是“身外之物”。数据滥用将会带来不可控的后果,对数据的保护,再怎么用力都不为过。而要保障个人隐私权利,保证大数据不被异化,既需要监管部门尽快拿出强化隐私保护的互联网法则,也需要科技公司更有良知、更有担当,让大数据在善意的边界内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