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高德的“无人之境”听起来有点玄乎,这不就是小说中所描绘的城市乌托邦吗?不过,这并不是城市乌托邦的首次面世。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借助科技的力量打造城市乌托邦。
在这八年的时间里,IBM的“智慧的城市”愿景已落地全球:谷歌多伦多建设智慧新城、新加坡“智慧国计划”、韩国“U-City计划”等等,世界各国纷纷建设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城市。跟上科技的步伐,我国不少公司在“智慧城市”的启示下提出架构体系,向着“城市大脑”等方向进军,打造城市乌托邦。
BAT公司纷纷入局“城市大脑”,加码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人的智慧与信息通用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产物。作为中国最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BAT当然不会舍弃“智慧城市”这块大蛋糕,纷纷入局城市大脑
2016年10月13日,在杭州·云栖大会上,杭州市政府正式发布杭州城市数据大脑。该城市大脑将采用阿里云的ET人工智能技术,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修正城市运行中的Bug;
2016年12月8日,百度云与宁波共建“宁波大脑”,打造智慧城市ABC标杆城市;
2017年10月11日,在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正式发布城市大脑1.0;
2018年初,阿里ET城市大脑走进吉隆坡;
2018年2月9日,海淀区政府与百度签署《建设海淀区“城市大脑”合作备忘录》,共同打造“城市大脑”;
2018年5月21日,腾讯云在“云+未来”峰会上推出“城市超级大脑”;
2018年6月20日,阿里云携手高德地图发布城市大脑·智慧交通战略;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排头兵当属“互联网+交通”。BAT公司手持包括交通大数据在内的庞大数据,基于此,他们能通过对数据进行互相打通融合,打破“局域网+”困局,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数据生态,打造有思想的城市,抢占智慧城市建设高地。
不止于BAT,传统安防企业、AI创企齐齐玩转“城市大脑”
BAT公司作为智慧城市的先行军,很容易给人带来先入为主的压迫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智慧城市”建设完成掌握在它们手中。
2014年8月29日,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不少传统安防企业、AI创企纷纷瞄准智慧城市,随时准备大展身手。
迄今为止,众人眼中以打车业务出名的滴滴出行可能还是一家传统的网约车平台。但不好意思,滴滴出行已打破传统眼界,跻身成为一家AI创企,并将目光投向了智慧城市。
2018年1月25日,滴滴出行在2018智慧交通峰会上正式发布了智慧交通战略产品“交通大脑”,希望应用运用AI决策能力解决交通工具与承载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携手交管部门用科技力量改善城市交通,惠普大众出行。
跟上智慧城市浪潮,滴滴出行不满足于打造连接用户和司机的出行平台,期望打造人、车、路、灯和背后的交通决策一体化体系。
AI创企尚已对“城市大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付出了系列行动,那传统安防企业又怎会让自己落于旁人呢?
在a&s的《AI+安防创新应用企业专题报道》中,智慧城市服务供应商杭州天夏科技集团的“全球大脑”引起了a&s的关注。“全球大脑”是天夏智慧城市战略总称,与天夏“全球大脑”与阿里“城市大脑”不同,凭借其地理位置共享云平台,天夏“全球大脑”侧重数据处理,研发解决智慧城市中公安系统、交通系统或是城管系统应用层面的某个具体功能。但与阿里“城市大脑”类似的是,两者都旨在打造有思考的城市,从根本解决城市方方面面的问题。
在“城市大脑”面前,如果说BAT公司是一头独占鳌头的猛虎,滴滴出行所代表的AI创企是一头斗志满满的小牛,蓄势待发,那天夏科技等传统安防企业就是一头赤魟,温和却极具杀伤力。
城市乌托邦真的来了?目前并非如此
在2016年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用一则段子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调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红绿灯跟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但是从来就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过。也正是源于这则段子,“城市大脑”开始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年后的云栖大会,王坚交出了杭州“城市大脑”智能治理城市的周年答卷:接管杭州128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500次以上,准确率达92%;在萧山,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单从数据来看,阿里“城市大脑”似乎解决了不少“城市病”问题,并已在杭州、衢州、乌镇、苏州和重庆等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并不意味着智慧城市建设只剩下时间沉淀的问题了
在现有资源的存在的情况下,“城市大脑”正面临两大难题:1、虽然信息系统、智能系统技术已达到先进水平,但依旧不能准确描述具体时间段内的交通情况,如某个时间某条路段上出现了多少车辆;2、城市的规划管理者不能准确知道每位市民每天的出行计划。这意味着现有数据资源与智慧交通的实际需求并未完全匹配,需要政府、企业及群众三方达成统一战线,共同实现交通系统中个体最优和全局最优之间的动态平衡。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近日对全球5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步伐及现状进行了考察,调查发现,即便是全球最领先的的智慧城市,也仅仅是实现了三分之二的潜力,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如此看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城市大脑”将有更多的可能性。
不过,笔者的疑惑是,“城市大脑”才出现短短几年,2022年亚运会时的萧山城市大脑是否能成为城市必须的基础设施?甚至最后真的能打造出城市乌托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