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拥堵做试点
2017年10月11日杭州.云栖大会,阿里云城市大脑1.0正式发布,交出了智能城市治理的答卷:接管杭州128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城市大脑的“天曜”系统能365天24小时通过已有的街头摄像头无休巡逻,释放警力200余名。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500次以上,准确率达95%;在萧山,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用时一年,杭州成为了城市大脑最早落地也最早成功的创新城市,也用事实证明了机器智能善于解决人类无能为力的问题。
阿里云ET城市大脑产品负责人李京梅介绍,今年阿里云将继续进行升级改造,最终是通过对整个城市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做一个城市整体交通的晴雨表。
城市大脑已经首先消灭从摄像头到红绿灯“最远的距离”,目前已经具备信号灯优化、交通事件实时识别、应急车辆优先调度、重点车辆管控、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这一尝试不只是在杭州,截至2018年5月,衢州、澳门、吉隆坡等11个城市已经先后引入城市大脑。
融合云、大数据和AI
车流量大、路网复杂、路面立体,是城市交通的主要特点。6月28日,阿里云研究中心发布《城市交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指出,过去20年,中国城市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设的传感网络已经领先全球,但硬件重复建设、单点功能微改良带来的“治标不治本”问题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阿里云研究中心主任田丰认为主要有三大难:数据多效果少、单点强而全局弱、科技新落地少。比如,一个城市的全部摄像头记录的视频数据量,相当于1000亿张图片,一个人要看完所有视频大约需要100多年,海量视频数据都在“沉睡”,能被监管者查阅的不到10%,而且不同监管部门的硬件重复建设导致数据孤岛越来越多,然而却无法及时保障每一位市民的出行安全与体验。
城市大脑得益于阿里巴巴、阿里云积累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力,通过一个普通的摄像头,就能读懂车辆运行状态和轨迹,同时实时分析来自交通局、气象、公交、高德等13家机构的海量交通数据,这一视频数据处理规模全球罕见,催生一系列世界级技术。
大脑正在进化更多
事实上,在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勾勒的蓝图中,未来城市大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以互联网、计算和数据为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治理交通拥堵只是城市大脑迈向城市治理、成为超级人工智能的第一步。
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宣布了首批国家新一代AI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在仅有的4家企业中,明确要求将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半年后,在今年6月的云栖大会.上海峰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宣布城市大脑将向医疗应急调度、城市管理、环境治理、旅游开发、城市规划、平安城市、民生服务等七大领域拓展,从智能交通管理全面升级为整个城市的人工智能中枢。
胡晓明透露,在10余个城市尝试之后,城市大脑将与上海合作,打造超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样板。“未来,有了大脑的城市,会拥有100万倍的数据,只消耗1/10的水和电,道路越修越窄,把空间还给自然,我们的生活却更加舒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