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识别发展突飞猛进
近年来,生物识别领域日趋升温,语音识别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开始加速从实验室走向消费市场。眼下,语音助手、客服机器人、智能音箱等应用都用到了语音识别技术,家电、工业、金融、汽车电子等行业成为主要商业化场景。
在国内,语音识别技术的研发始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发展一直十分缓慢。到了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国内外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都迎来了一股新热潮。
进入新世纪,借助深度学习技术突破带动的人工智能领域崛起,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包括语音识别在内的生物识别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少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都将语音识别视为进军人工智能的桥头堡,进一步促进了语音识别市场的巨大扩张。
当前,国外语音识别技术发展以苹果、亚马逊等企业为尊;而在国内,科大讯飞、BAT三巨头、搜狗、盛大等公司也在积极布局语音识别技术,并研发、上市了一批相关产品。在这些公司以及资本市场的推动下,语音识别技术已然成为最为火热的科技应用之一。
语音识别技术有得有失
在生物识别领域中,语音识别技术是应用最为成熟、使用最为便捷、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细分领域之一。而语音识别技术之所以受到各大科技企业的关注和资本市场的青睐,就在于其所具有的一系列优势:
一是语音采集较为方便,无需繁复配合、也几乎不用动手,因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二是语音识别技术应用成本较低,一般只需一个麦克风配合系统软件,语音分析、辨别的算法复杂程度也较低;三是更符合消费者的期待与需求,较为适合智能家居等新兴业态的发展趋势。
当然,语音识别技术固然优势多多,但是在当前阶段依然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每个人的声音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周边的环境噪音对于语音的采集有一定干扰,距离因素也是采集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另外,还有语音识别准确率及理解能力有待提升等不足都亟需予以重视,并逐步进行完善。
口音或方言是最大挑战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方言或是口音都是切实存在的,而这对于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来说,无疑是最大挑战。因为从经济效益、商业化推广等方面考虑,企业在研发阶段,一般都是采用所在国最为主流的语言形式,但是在实际应用时,消费者的语言习惯却并不一定符合预期设定。
一旦用户有严重的口音,或是使用的方言不在识别范围内,那么就会导致语音识别系统反应迟钝、识别率降低,甚至完全无法识别,最终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从而造成市场口碑受到质疑。很显然,如果不能解决这一挑战,语音识别的普及就将被限定在目前的瓶颈之中。
因此,针对口音和方言展开的新一轮语音识别技术研发,或将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可以预见,随着识别语种的愈发丰富及准确率进一步提升,语音识别技术的普及程度将会再度提高,相关的产品将更为公众所接受,语音识别市场的爆发也就可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