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象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移动视频监控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2018-09-25 1390
核心提示:  移动视频监控是移动视频图像在前端采集方式为动态形式;后端为传统安防行业紧密结合的专业级监控产品,可移动方式进行接收。
  移动视频监控是移动视频图像在前端采集方式为动态形式;后端为传统安防行业紧密结合的专业级监控产品,可移动方式进行接收。如:通过手机或电脑能实现监看远程实时动态画面的功能,为企业与家庭提供了更简单、更便利、更及时的监控解决方案。移动图像通过采集设备将图像信息进行采集编码,通过Hanhsx优化算法进行保真处理,通过CDMA/EDGE/3G多通道设备,Hanhsx超短波设备,移动卫星设备进行移动信号的空中传输,利用WiMAX,2.4G,5.8G等城市网络覆盖技术结合CMMB面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组成移动发射,移动接收的移动视频监控网络。
 
  移动视频监控是基于视频查看,指挥,信息采集,应用定制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不可缺失的移动云应用工具。具有便捷、实时、快速、云存储等特点。
 

(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移动视频监控的必备条件

  (一)有一定的网络带宽
  目前中国移动EDGE的数据网络下行实测带宽能稳定在60kbps到80kbps,中国电信CDMA的数据网络下行实测带宽能稳定在40kbps。可以说,目前这两种的数据传输速度是非常接近是3G到来之前的最优解决方案。我们在PC机上,用MODEM上网,得到的图像效果,在手机上也能得到接近的图像效果。
 
  (二)手机厂商提供开发平台
  手机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为了产业发展以及鼓励第三方介入手机应用软件的开发,手机厂商把手机的开发平台公开,提供开放的开发平台,这样便于手机增值业务的开展,这也为非手机厂商开发手机视频监控提供了开发平台。手机处理器的能力足够强,能完成视频解码,还要便于开发。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手机处理器在低功耗的要求下,其处理能力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如ARM公司提供的ARM9内核、TI公司的OMAP、INTEL公司的X-scale等,这些都具备视频的解码能力。
 
  (三)CMMB是英文ChinaMobileMultimediaBroadcasting(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移动视频监控具备以下特点:
  (1)可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信息和紧急广播服务,实现卫星传输与地面网络相结合的无缝协同覆盖,支持公共服务。
  (2)支持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上的小型接收终端,接收视频、音频、数据等多媒体业务。
  (3)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可运营、可维护、可管理,具备广播式、双向式服务功能,可根据运营要求逐步扩展。
  (4)支持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运营体系,具备加密授权控制管理体系,支持统一标准和统一运营,支持用户全国漫游。
  (5)系统安全可靠,具有安全防范能力,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和业务的发展要求。
 
  二、移动视频监控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固定监控而言,移动监控系统无需布线安装,免去了安装布线的工序和成本。移动监控系统凭借其拥有更大的使用灵活性,特别适用于临时、突发性的活动现场,如临时性活动赛事或突发性救灾应急场景。
  (一)适用范围广:由于无线网络高覆盖率及基站建设的完善,移动视频监控几乎不受地域的硬性限制,对于一些无法铺设有线监控的场合,移动视频监控更是唯一的选择。
  (二)灵活组网、降低成本:采取无线接入的方式,前端编码器、网络摄像机及手机等,只要在移动网络覆盖下,将不受道路崎岖、地形复杂等限制,可以方便、简易地搭建起监控点,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建设效率;灵活的组网方式,免除以往由复杂地形导致的布线烦恼,也降低了远距离网络布线所造成的高昂费用。
  (三)监控随需应变:终端平台不再局限于预先安装好监控客户端的设备或某台电脑。只要用户的移动终端支持该监控客户端的安装,就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终端进行监控,满足用户对监控实时性、方便性、灵活性等的需求。
  (四)业务模式可拓展:移动视频监控业务是在传统网络视频监控的基础上进行监控方式的延伸,因此除了涵盖原有固网监控的业务,还能结合其便携性、移动性、交互性等移动数据业务的特长,实现业务模式的拓展,发掘出有针对性的业务内容,为不同的目标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监控业务。如:短信报警联动、移动采访等业务。
  总而言之,无线移动安防监控系统可紧密结合各行业应用需求和特点,开发针对不同行业的移动监控应用平台,实现现场视频采集,基于移动终端的视频图像浏览、人口(车辆)信息查询、GPS车辆定位、应急指挥调度等实战应用,随时随地快速构建应急指挥中心,极大地提高了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
 
  三、移动视频监控发展历程

  (一)网络技术发展,为移动监控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目前,占主导的有线传输视频监控领域产品和技术正在经历高清、智能化快速发展,然而一直以来,能够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甚至是移动的场合进行视频监控一直是安防业内努力的一个方向,许多用户也有这方面的实际需求。这种监控方式离不开无线传输的手段。利用无线传输,在网络信号存在的情况下,传输监控视频,从而实现初步的移动监控。
  当前,视频监控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大联网时代,超高清视频监控、海量数据传输等安防应用,离不开高带宽通信技术的支撑。移动技术的投入和推广给视频监控实现高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但是在2G\3G时代,由于公共移动通信网络其单个终端的有效带宽相当有限,往往需要同时承载语音、数据等传输业务,高带宽的视频监控数据易发生丢包,而且可用带宽经常发生波动。特别是当终端设备处于移动状态时,可用带宽和误码率指标有较大幅度下降。由于我国无线通道稳定性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传输过程中,传输出错率高于有线传输,这也是无线信道技术中的一个硬伤。因此来说3G无线时代在传输带有视频、音频文件时的速度不容乐观。
  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用户对视频应用、视频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据爱立信今年6月发布的《移动市场报告》预计,2013年至2019年,移动数据流量有望以4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其中占比最大、增长最快的是视频应用。预计到2019年,视频流量将增加13倍,届时将占全球移动流量的50%。
 
  (二)4G深入安防推动高清移动监控技术快速应用发展
  4G技术相比具有通信速度更快、网络频谱更宽、通信更加灵活、智能性能更高、兼容性能更平滑、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频率使用效率更高、通信费用更加便宜等诸多优点。
  4G网络技术对安防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无线视频监控领域。无线技术是信息传播速度的关键。长期以来,无线网络传输的性能极大的制约了安防产业的发展,4G通信技术时代的开启,摆脱了有线传输的限制,打破了网络传输性能对安防产业发展的约束。
  随着4G网络普及,移动监控已经成为现实,不但可以实时察看监控录像,还可以任意选择调取过去某时间段的录像,进行历史回放查看,并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接入多种报警装置,如该监控点出现异常,报警装置就会通过短信、彩信方式自动报警到手机上,便于及时查看现场,处理突发事件;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电脑终端上远程布防、设防,调控摄像机角度,进行观看,可以单画面/多画面任意切换观看。在互联网监控平台下,借助移动终端实现实时监控。
 
  (三)5G全面部署未来移动监控大有可为
  随着全国首批18个5G试点城市确定,关于5G商用的呼声已越来越高,5G的推广应用,对于安防产业而言,可以预想将推动移动监控市场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无线视频监控更易于部署,更便利的优势将得到更大的发挥,无线视频监控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甚至与有线传输监控平分天下。另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的云平台和云服务在强大的技术支持下已经获得庞大的移动终端用户,因而又衍生出基于移动终端的视频监控业务。在移动互联网的助推下,安防移动监控市场必将迎来一轮大发展。
  5G技术在视频监控有何优势呢?5G技术对视频监控系统的无线传输具有重要的影响。未来5G网络的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Gbps,而当前的4G网络最高则高达100Mbps,几乎提高了近100倍。而华为设想,5G基站网络能力将要达到4G的1千倍。可以想象,未来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前端采集的数据在传输方面将不成问题,在5G网络的推动下,单单从无线视频监控应用场景来看,应用领域也将进一步拓展。
  5G技术的不断发展,IP化、高清化将成为无线监控的方向。无限视频监控将会迅速发展,起到颠覆未来行业的作用。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elephant.com/news/show-18635.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582117289@qq.com。
 
更多>同类防护头条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防护头条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微信公众号:壹象网
微博:壹象网

鄂ICP备15023168号公网安备42010302002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