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吴建平在浙江省宁波市出席2018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作“IPv6,下一代互联网连接万物”主旨报告时说,实际上,互联网体系结构技术,才是互联网关键的核心技术。现在,社会上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误解,甚至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当成互联网的核心技术。
据吴院士说,互联网第一个层次为通讯,就是用二进制来传递数据的通道,然后在这个通道上连接什么样的计算装置,用什么技术把他们联起来并有序的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是互联网和互联网连接的各种计算装置。在这个平台上才是各类通用关键技术。由于这些通用的技术应用在各行各业,就产生出金融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各种各样的应用。
“互联网和它连接的集中计算装置有两个核心技术,一是计算机的CPU芯片,这项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国家还远远没有掌握;二是各种各样软件里面操作系统,为软件核心技术。我国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进展不是很理想。”吴建平院士说。
“互联网核心技术就是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研究互联网各部分组成和其关系。”吴建平介绍,就网络这一层,承上启下保证网络的通达是体系结构的核心,复杂的互联网可以变成一个沙漏结构,提供各种各样的应用。网络层有三个要素:第一,传输格式。所有的互联网数据有一个标准的传输格式,就是IPv4,未来要用IPv6,这是非常重要的要素。第二,转发方式。为了能够使用和包容技术,采用无连接的分组技术。第三,路由控制。我们在路由控制上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所以才产生了很多问题。
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吴院士认为,主要是在传输格式和转发方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路由控制要适合各种各样通讯手段的变化,支持各种各样应用的变化,这是最大的难题。其中,有一个演进的特征,互联网不能像3G、4G、5G一样经常变,变得快,这一代互联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制定出IPv4标准以后到现在才向下一代IPv6过渡。这期间互联网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这些挑战都是在路由控制的范畴进行解决和完善的。
有关IPv4和IPv6最大区别,吴建平院士介绍,首先是,地址变长,由32位变成128位,真正万物互联是用IPv6标准格式去连接万物。只有这样,万物才能找到这个地址,如果没有这个地址就找不到这个物体。其次是,包头简化,增加了很多安全措施,还允许进一步拓展。这是未来互联网变化的基石,且这个变化才刚刚开始。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互联网现在面临最根本的关键技术是体系结构,且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生命力。这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主任说,当初设计互联网不是为任何特殊的应用而设计的,是为通用应用设计的;它不是为了特殊的传输手段设计,而是任何传输介质都可以用;它的创新是希望在边缘创新,网络稳定,逐步拓展,且对各种新技术、新协议开放。这就它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当前绝大多数国际互联网技术标准都是出自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简称IETF),其他国际组织说自己是制定互联网标准的都不要轻信,只有IETF是保证互联网平稳发展,解决互联网发展各种问题的,其最高机构是国际互联网架构理事会。吴建平院士说,这个组织大约有9000个国际标准,只有约100个国际标准是由中国人牵头制定的,而且是近十年开展IPv6研究以后才进入这个领域。在这个领域,我国比在计算机CPU、软件操作系统更加单薄,面临的挑战更大,主要是对这些技术掌握不够,话语权不够,造成了不少的损失。
据吴院士介绍,我国在2003年就启动了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设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有一个阶段小结,为科技奥运最大的组成部分,开发一大批IPv6关键技术和应用,可是这些应用和技术耽误了很长时间。其中重要的原因是,2012年IPv4全面分配完毕,国际上没有地址可用。
直到2017年11月,我国才规划部署IPv6行动计划,吹响了中国向IPv6下一代互联网过渡的进军号,也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号角。吴建平院士透露,这个行动计划不光对意义阐述的非常清楚,而且作为一个战略需求怎么考虑也说的非常明白,重点任务讲得非常到位,而且都在逐步的落实。今年的目标是2亿IPv6用户,各行各业、各个地区都在动员起来大力发展IPv6。
“互联网是网络空间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互联网体系结构是互联网核心技术。IPv6对解决互联网体系结构挑战提供了新的平台,掌握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是解决网络空间发展和安全问题的‘命脉’,大规模发展IPv6互联网给连接万物带来了发展机遇。”吴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