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位民办医院负责人曾告诉笔者,由于身份限制和政策性制约,他们医院始终难以突破发展瓶颈,正在考虑从盈利性医院转为公益性医院,以便能享受到公立医院的同等待遇。本来,民营医院对激活医疗市场具有天然的鲶鱼效应,但囿于政策性制约,这条体制外的鲶鱼却产生了向体制内洄游的意愿。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局面正在改善。近日,我省《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在医保、新农合定点、土地使用及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医疗服务价格等方面,都对社会办医给予了全方位开放,按照业内人士说法,山西这次是彻底放开了。应该说,此次,我省医疗市场化进程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确实需要更多民营资本的进入,大力促进社会办医无疑是方向所在。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预见,开放市场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对医疗行业而言,真正的考验不在开放本身,而是在开放之后。
近年来,国家每年都会出台新举措,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支逐年增加,但与此同时,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并未得到彻底改善,在患者满腹苦水的同时,医者也在屡屡成为医患纠纷中的受害者,医患之间似乎成为天然的对立关系。究其原因,我国医疗资源短缺以及配置不合理是现实因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市场化过程中,忽视了医疗行业自身特有的公益属性,只放不管,一放了之,甚至借着市场化的幌子推责任、卸包袱,片面曲解市场化概念,最终导致医改路径与目标的偏差。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一旦失去应有的引导与监管,医疗行业的公益性必然被资本的趋利性所取代,医者与患者的利益基础便不再一致。一放了之、缺乏监管的市场化就像是一个潘多拉盒子,不健康的病菌会在悄然间滋生释放,其后果便是无良医家游离于规则之外,浑水摸鱼,无序竞争,最终导致民众对医疗市场化方向产生质疑,失去信心。所以,医疗需要市场化,但在这个市场中,有些东西决不能成为商业交易,否则,无论社会办医这块蛋糕有多大,当市场仅仅剩下趋利本性时,最终只能是一地鸡毛、声名狼藉。
公益性是医疗行业的特殊属性,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行业属性,决定了在医疗市场开放进程中,必须要留住一些东西,谨防其公益性的失守。
《诗经》有云: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其实,无论是公立还是民办,自古以来都讲求一个医者仁心,我国历代医药大家之所以声名远播,受人爱戴,不仅是因为医术,更是因为仁心,即使在冬日寒夜,只要有人相求,便会背起药箱,行走几十里赶去救治,在这样的仁心面前,怎么可能产生医患之争?
坚持医疗市场化方向,绝不代表放纵市场化旗号下的无序与无良,对于医改而言,选择正确的方向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正确的方向上一路走好。
只有坚守公益性,医疗市场化之路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