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民航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专门介绍了民航推进智慧机场建设的相关情况。民航局机场司副司长张锐在发布会上表示,全国民航正加快以智慧机场为关键支撑的“四型机场”建设,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政策标准制定和典型示范带动。这使得近一段时间备受各界关注的“智慧机场”话题再度升温,各大媒体纷纷对此作了报道,很多网友也在社交网络上参与讨论,交流对智慧机场的感受与期待。
发展“短板”智慧补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航的发展速度之快世界瞩目,我国航空运输规模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二,民用机场数量与机场业务量也持续增加。2018年,我国民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2.6亿人次,飞行起降量达到1108.9万架次,过去10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和19%;我国民用运输机场数量已经达到236座(不含港澳台),千万级机场数量已经达到37座,3000万级机场数量达到了10座。
然而,在机场建设、运营速度与规模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国机场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短板”:我国的千万级机场普遍面临着容量饱和或者濒临饱和的问题;旅客对民航便捷、高效、舒适出行的需求与现实情况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机场在保障能力、运营水平、服务品质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补齐这个“短板”,长期以来,中国民航积极行动,寻求破解之道:单纯依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过度挤压早已饱和的运行资源的模式已不能继续,要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工业4.0时代”的数字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谋求发展空间,从而实现民航安全运行,减少能源消耗,方便旅客出行。
早在2008年11月,IBM公司就提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迄今为止,我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2014年8月29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民用机场作为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机场本身就是一个微型城市。随着对“智慧城市”重视程度的提高,“智慧机场”概念也应运而生并开始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
在2017年9月召开的加快推进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上,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强调,要加快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建设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大力推进民航强国发展战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随后,民航局明确“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深入研究包括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航空等在内的智慧民航建设。开始编制新技术产品名录指南和绘制工作路线图,重点推动智慧机场建设”。
顶层设计路径清
6月13日的民航局新闻发布会召开后,新华社、《北京商报》等相继报道了《千万级机场容量饱和难题待解智慧机场需推广》《我国“智慧机场、智慧民航”建设加快推进》等内容;经济日报社旗下的中国经济网刊发《智慧机场建设:顶层设计明确,各地积极响应》,文中写道:“当前,‘智慧机场’建设已经‘纲举目张’,明确了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需要与技术变革相匹配。为科学开展智慧机场的课题研究,民航局组织中国民航信息集团、中国民航大学、华为公司和西部机场集团共同成立“四型机场”课题组,以及由智慧城市和航空港建设方面的两名院士领衔的权威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智慧机场建设提供权威指导。
目前,在顶层设计上,民航局已经编制了《中国民航推进四型机场行动纲要》(下文简称《行动纲要》),在《行动纲要》中,将向行业明确智慧机场的概念与内涵,并指出智慧机场建设的工作着力方向与发展目标;《行动纲要》已于日前完成了初稿编写,并于近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研讨。同时,编制了《四型机场建设导则》以及智慧机场框架下的《机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导则》,为机场实施智慧机场规划建设提供指南。
行业标杆的示范引领对智慧机场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民航局在民航全行业征集评选出了23个“四型机场”示范项目,其中的16个是智慧机场项目,将对全国的智慧机场建设形成带动效应;课题组建立了“四型机场”微信公众号,并在全行业智慧机场主题征文活动的522篇投稿中选出了48篇优秀论文,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全行业进行了发布。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新建机场33座,包括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一批超大型民用运输枢纽机场,并将完成对51座枢纽机场的扩建工作;与此同时,随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各区域机场的发展,三大世界级机场群将引领我国机场进入一个全新、高速的发展阶段。
民航未来“大智慧”
近期,打开电视、网络,“智慧机场”“智慧民航”的报道比比皆是。《北京新机场将打造全球超大型智慧机场》《广西首个5G智慧机场体验区5月23日起开放》《智慧跑道+智慧安检+智慧调度江苏首个5G机场来啦》……此类新闻随处可见,各地机场积极响应,在全行业掀起了智慧机场建设的热潮。而高科技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华为业务负责人谈智慧机场:应用探索需合纵连横重点是提升效率》《创新模式激发业务升级施耐德电气携合作伙伴共赴智慧机场4.0时代》《GE以数字化推动民航智慧化未来》等报道更是让读者对民航的“智慧未来”充满期待。
未来,可以在机场进行这些操作:通过手机了解航班的最新动态,如飞机什么时候滑行到停机位,什么时候加油、上客,可精确到分钟,方便旅客做好登机准备;“刷脸”自助值机、自助托运行李、完成安检;飞机到达目的地机场后,通过手机了解行李动态,缓解等待行李到达的焦虑情绪……这些提升民航旅客出行体验的措施,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9月30日前将投入运营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成为智慧机场的样本,而以上操作均有望实现。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智慧机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在规划指导文件方面,西部机场集团制定了首个《四型机场规划实施总体方案》;首都机场发布了《智慧机场建设指导纲要》。
在生产运行方面,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建立了机场AOC(运行控制中心)智慧系统,对飞机进港、保障服务、出港放行环节的38个节点进行监控,实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干预。去年,其连续9个月放行正常率超过80%。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通过“长水常准”运行协同系统,实现了机场85%以上的进港航班预计落地时间误差小于5分钟;在近机位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将航班靠桥率提高到80%,有效减少了机场指挥中心65%的电话询问量。
在旅客服务方面,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投入使用了旅客全流程自助通关系统,旅客全程自助,即到即走,整个流程平均用时7分钟,熟练的旅客不超过3分钟,比传统人工通关模式效率提高53%;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采用人脸辅助自助登机门和人脸识别安检后,旅客过双门闸机仅用时5秒钟~6秒钟,人脸识别复核旅客身份信息仅用时1.5秒钟。
在节能减排方面,首都国际机场自主研发的AEMS系统(即机场能源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测机场能耗和进行统计分析,并优化机场能源配给,提高利用率。通过该系统,首都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1年的能源消耗量减少了39.5%。
事实上,不仅智慧机场,智慧空管、智慧航企等都是智慧民航的重要组成,还将依托智慧谋划发展,规划未来,以智慧塑造民航业的全新未来,从而提高民航安全水平、服务品质和运行效率,已经成为全民航的共同行为。
未来,我国民航规模将会不断扩大,这将给“智慧民航”的创新和应用带来新的机会及发展空间。全球民航业正在快速进入“智慧民航”时代,民航业新一轮产业变革正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