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尿床了,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今早下楼去上班时目睹了一件事。
当我走到3楼时,看到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光着屁股站在楼道里,边哭边哀求:“妈妈,我好冷。”
他家的门敞开着,男孩妈妈的声音传出来:“冷得好。谁让你天天尿床想磨死我,今天这个天气我看你晚上睡哪里?”
小男孩挨着墙角瑟瑟发抖,他满脸泪痕的模样着实让人心疼。
想起8月5日黄磊发的一篇微博,他5岁的小女儿晚上尿床后,黄磊的做法赢得了网友28.8万高赞。
女儿问黄磊:你知道我怎么尿床的吗?
黄磊“掐指一算”,神秘地说:你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要尿尿,你就去找卫生间,你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你就尿尿,尿完了你觉得好凉就惊醒了,醒来就发现自己尿床了。
听完黄磊的描述,小姑娘对他投去无比崇拜的眼神。
全程零责备,充分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一场让孩子感到尴尬和难堪的尿床行为,就这样被黄磊轻松化解。
实际生活中,面对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尿床行为,很多家长会忍不住发脾气,甚至对孩子又打又骂。
但研究表明,父母责备打骂的方式反而会导致孩子尿床更频繁。
孩子尿床是小事,父母的态度却非常关键,如果处理不当,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处理孩子尿床的错误方式,会毁掉孩子一生
医学研究发现:与没有受到惩罚的尿床孩子相比,受到惩罚的孩子尿床更为频繁,更有可能抑郁,生活状况会较差。
儿时住在我家后面的小芳,是一个被家长责骂而深陷尿床泥潭,最终人生被毁的例子。
有一晚她尿床了,她的妈妈发现后就数落她:你2岁都不拉尿到床上,现在这么大了怎么却尿床呢,真是丢人。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心,妈妈的话让小芳非常羞愧。
于是到了晚上她特别担心,加上临睡前妈妈反复提醒她“你今晚不准再拉尿到床上”,更加重了小芳的心理负担,她紧张到后半夜才疲倦的入睡,结果因为睡得太沉,又尿床了。
她妈妈就认为小芳是故意的,在场院里晒湿被褥时一直骂,到池塘里洗床单时扯着大嗓门跟每一个来洗衣服的妇女讲。
妈妈的责骂和宣扬让小芳倍感羞辱,每晚十几二十遍的提醒也让她深陷恐惧。妈妈那种受够了的厌烦,让小芳变得焦躁,她开始失眠,每晚都到后半夜才睡着,结果每晚都尿床。
渐渐地村里的人都知道她每晚尿床的事,在学校里男同学嘲笑她,还给她取外号叫“尿袋子”,女同学孤立她不跟她玩。终于有一天,小芳再也不肯上学了。
她妈妈心想女孩子不读书也没什么,就让她天天去放牛。这一晃过去了六七年,女孩每天天刚亮就牵着牛走出村口,而她的妈妈给她缝了好几块尿垫子,每天轮番拿出来晒太阳。
有一天,小芳用火柴烧掉了所有的尿垫子,牵着牛出门后再也没有回家。二十多年过去,我前阵子问起家乡的邻居,提到小芳,我妈说那孩子不知现在还活着么,她家里人估计也早把她忘了。
孩子偶尔为之的尿床,本来是小事一桩,父母像黄磊一样,用轻松愉快的态度解决就好,甚至不需要去关注,大多数孩子尿床行为都会自行消失。
如果父母过分关注,严厉认真地处理尿床行为,对孩子不断地谴责和羞辱,就会使偶然的尿床变成习惯性的病理性的尿床,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孩子尿床通常有哪些原因?
生理原因:
大部分孩子尿床,都跟生理因素有关。当孩子睡着时,肾脏不再传递信息给大脑,而孩子的膀胱还没有发育到能容纳整晚的尿液那么大。
所以当膀胱积攒了过多的尿液量,孩子恰好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无法及时醒来起床排尿,就会出现尿床。
那孩子的膀胱到底能容纳多少尿液量呢?
一个通用的计算公式是:孩子的岁数+2就是孩子膀胱的盎司容量(1盎司=30毫升)。
比如3岁孩子的膀胱可以容纳5盎司,即150毫升,4岁就是180毫升,5岁就是210毫升……
心理原因:
拿上面案例来讲,为什么妈妈越提醒,小芳反而尿床越频繁呢?小芳真的是故意和大人作对吗?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莫顿提出过一个心理学现象叫自我实现预言,意思是使自己的预期成真的预言。
人的大脑是通过图像来处理信息的。我们的语言最终在头脑中呈现的是图像,而不是硬邦邦的文字。
当大人对孩子说“今晚不要再尿床了”时,孩子头脑中呈现的就会是尿床的图像,从而强化了孩子尿床的潜意识。
当大人传递的语言信息中有大量的“不要”、“不准”等负面词语时,孩子的大脑中形成的就会是负面的图像,最终产生负面的结果。
所以如果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尿床情况,反而会更容易导致孩子尿床。
其他原因:
一是遗传因素:有研究发现,如果家长中有一方小时候容易尿床,那么孩子被遗传的概率大约是20%;如果双方都有,孩子被遗传的概率大约是40%。这种因素引起的尿床,有时要到青春期才能自愈。
二是疾病因素:如食物过敏、药物过敏以及其他的生理状况也会引起孩子尿床。
孩子频繁尿床该怎么办?
一、淡化处理
我5岁时,有段时间也隔三差五的尿床,大概一个星期有1-2次的样子。每次就跟黄磊老师描述的一样,在梦里到处找厕所,等到在厕所里如释负重地尿完了,床上也湿了,于是吓得像弹簧一样跳起来。
我妈妈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但在我尿床这件事上却从没数落过我半句,甚至连嫌弃的表情都没有流露过。
她每次都是不声不响地把床单换下来去洗,把被褥抱出去晒太阳。妈妈的态度渐渐让我感觉尿床是件可以忽略的小事,于是我没有了心理压力,尿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自然而然的好了。
孩子是很敏感的,她能从父母的态度中觉察到自己尿床的行为是被接受还是被嫌弃。所以父母不要把尿床当成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尿床问题会自行矫正,父母需要耐心等待。
二、不贴标签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标签效应”:说的是当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人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所以当孩子尿床时,大人如果到处宣传,给孩子贴上类似“尿墩”、“尿袋子”的标签,孩子就会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最终导致孩子夜间尿床行为更严重。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三、睡前排尿
前面我们说了,孩子的膀胱能容纳的尿液量是他的年龄加上2,而整晚产生的尿液量往往超过孩子膀胱正常的容纳量。
所以大人要尽量让孩子在晚饭后和入睡前少喝或者不喝水、牛奶,晚餐也尽量少喝汤,减少尿床的可能性。
同时让孩子养成睡前排尿的好习惯,如果有必要,还要安排半夜由父母唤醒孩子起床排尿一次,防止孩子深睡眠状态中出现尿床现象。
需要强调的是,两次排尿,尤其是半夜的一次,需要事先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意愿,征得孩子同意后再安排。
四、膀胱训练
如果孩子平时排尿间隔太短,家长可以在白天嘱咐孩子尽量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逐渐由每隔1小时排尿一次延长至每隔3~4小时排尿1次,以扩大孩子的膀胱容量,防止夜间尿床。
孩子控制排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膀胱,尿床问题会自行矫正。就像学走路学说话一样,是一个极其自然的学习过程。
家长能做的就是风轻云淡,控制情绪,理解安慰,该洗的洗,该换的换。让孩子的尿床行为就像他们奔跑时容易摔跤一样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