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安装、通行费打折、送加油卡……”今年以来,在政策的引导,以及银行、支付机构、厂商等各方推波助澜下,ETC火了。
而随着技术日渐完善,安装和使用比例快速提升,ETC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高速公路场景,城市停车场景成为其下一步的目标。而这一领域原本是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的地盘。在ETC全面爆发之下,车牌识别模式将何去何从?
进击的ETC
交通运输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全国ETC用户累计达到15669.92万,完成发行总目标19085.56万的82.1%。
ETC如何从高速公路场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如何撬动背后“万亿”级别的,城市停车市场、汽车金融市场、车后服务市场,这才是面向未来的宏观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行业发展的“百年大计”。试想一下,ETC如果能覆盖高速通行和城市停车两大高频支付场景,它将形成一种刚性的服务需求。
ETC入驻停车场还需破解多重难题
ETC是基于微波发射的方式进行通信,由安装在车上的车载设备与路上的路侧设备实现车辆识别和电子收费。从技术上看,智慧停车是ETC很好的应用场景。
不过,ETC要在智慧停车场景中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突破许多难题。ETC应用在智慧停车需要突破的首要难题就是成本高昂,一台OBU成本价约为80元,一台RSU的平均价格可达上万元。
此外,ETC在停车场景中运营机制和生态的成熟开放程度亦不及车牌识别,基于车牌识别,停车场可以直接采用支付宝与微信接口,且提现方便,若基于ETC,首先需要弄清楚ETC停车申请与提现问题。
ETC相对于车牌识别,比较明显的优势是不受雾、霾、暴雨等天气的影响,但停车场场景环境稳定,视频识别足以应对。
当然,车牌识别也并非就是理想中的技术,与车牌识别相比,ETC在识别率方面更高、更准确,并且可以避免套牌风险。
由此看来,ETC短期内对停车产业的影响尚在可控范围内,不会根本性改变现有格局,两者或许会基于各自优势并存于停车市场
停车场支付介质多样化发展
随着停车场支付介质的多样化,可能迸发出海量的支付应用新兴场景。更有观点提出,人们对新技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下一步指纹、人脸、虹膜等或许都可以作为支付的介质,生物识别支付可能就是支付行业下一阶段变革的方向。
不过,在以生物特征为支付介质的无感支付中,因为生物身份识别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存在着一旦被盗用将无法注销的风险,也存在因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或者安全设计存在缺陷,导致生物特征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截取复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