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严格把好质量关,威高将检测设备搬到现场,在现场对产品进行严格的水压测试,通过了高标准测试的产品,才能放行。于许杰介绍,一件合格的无菌防护服出厂,除去生产环节的裁剪、缝制、压胶、质检、包装、消杀外,还需要经过产品检测、出厂放行确认等环节,以及质检部们的微生物等抽检四道“大关”才算真正合格。目前威高的防疫物资生产平稳运行,产量也在稳步提升。在转产过程中,令于许杰印象最深刻的是各级政府的快速反应,尤其是市场监管部门的技术帮扶。
这里是“落实‘三保’行动,关注防疫用品质量”视频连线活动镜头直击的现场。3月22日,该线上活动由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并通过中国质量新闻网在线直播,网友们跟随镜头走进各地防疫用品生产企业、质量技术检验机构,走进“三保”行动的第一现场,了解各地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情况。
口罩也是此次疫情中的“硬通货”,被消费者称为疫情防护的“第一道防线”。疫情防控工作中,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全力加强口罩等疫情防控产品质量监管,坚持一手抓监管保质量、一手抓帮扶保供应,在保质保供上取得成效。据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抽查处处长苗雨晨介绍,质量监督司会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全面摸清口罩等8类疫情防护产品及无纺布等4类疫情防护相关产品全国生产企业情况。同时,通过对抽查不合格产品的分析,查明口罩不合格问题。
“从抽查品种看,防尘口罩质量相对较好,日常防护型口罩不合格比例相对偏高。从抽查指标看,口罩的关键性能指标‘过滤效率’问题相对突出。从抽查企业看,小微企业和新设企业问题凸显。不合格问题原因主要是部分企业对口罩生产的关键原材料把关不严,部分企业对产品标准理解不深,部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苗雨晨表示,对不合格产品,一经检出立即封存,严防流入市场,从源头防控风险,第一时间堵住不合格口罩流入市场。
疫情防控中,反应及时、较为快速的核酸检测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临床诊断及大规模高危人群筛查的“金标准”。而包括核酸检测试剂盒在内的各种医疗诊断、治疗设备和测温设备都离不开精准的测量,做好防控相关医疗设备计量检定、校准工作十分重要。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一级巡视员张益群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共出动技术人员15.2万余人次,检定标准测温设备50万台件,检定、校准其他医用设备17万余台件,服务医疗卫生单位2万余家。出台6项计量技术规范,为社会提供检测方法,为疫情防控做好计量保障。
自1月29日开始,市场监管总局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启动了“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的“三保”系列行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已有15000余家企业、30万家门店积极参与,为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维护消费安全、促进稳岗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保留了春节以来所有的超市购物小票,即便疫情最让人忧心的那几天,菜价也没有离谱波动,感谢‘三保’行动,让我们远离‘天价菜’。”
“目前口罩、防护服等医疗器械物资已由保内需转为出口加工贸易,这是中国制造的骄傲!这是中国质量的骄傲。”
“市场监管人员做保障,复工复产在加速!”……网友们纷纷在直播中为“三保”行动点赞。
随着“三保”行动的深入开展,疫情暴发初期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坐地起价等价格违法行为也得到了有效遏制。据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一级巡视员杨洪丰介绍,疫情防控期间,总局全面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复工复产,组织查处口罩等防疫用品领域价格违法行为,截至3月19日,全国价格违法案件共立案14800余件,已处罚8800余件,其中涉及口罩的占比超过50%,额温枪、消毒液等防疫用品的占比超过15%,有力维护了防疫用品和生活物资价格基本稳定。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还将持续加强涉企收费和水电气运等领域价格监管,指导地方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抽查力度,保障价格收费优惠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