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无锡一份进口车厘子内表面核酸检测呈阳性。
1月22日,苏州一份进口“冷冻猪颈骨”外包装核酸检测阳性。
1月23日,舟山进口阿根廷冻红虾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1月24日,天津一批美国进口啤酒整托外包装样本的检测结果呈阳性。
1月24日,苏州医院一门把手上发现一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样本。
近日,全国范围内关于各物品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新闻频频“霸占”热搜,一时间各地人心惶惶:戴口罩、不聚集、少外出,政府呼吁的防控措施我基本都落实到位了,可难道最后费尽心力躲过了新冠“人传人”,却逃不过“物传人”吗?
其实,早在去年7月开始,我国就已发生数起进口食品,尤其是冷冻生鲜产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事件。
如去年7月3日,福建厦门,厄瓜多尔生产的冻南美白虾两个外包装样本检测出新冠病毒;去年8月13日,深圳市龙岗区发现1份从巴西进口的冻鸡翅表面样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去年11月15日,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一份进口阿根廷冷冻猪肉外包装样本核酸检测阳性。
随着不断有物品被曝出核酸检测阳性,在如今国内疫情又呈现反弹趋势的情况下,一些问题接二连三浮现在人们心头:进口食品还能放心吃吗?触碰公共物品也具有危险性?我们日常要如何防护?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01
进口食品还能放心吃吗?
以车厘子为例,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虽然有不少进口货品在核酸检测中显示阳性,但核酸阳性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传染性。他说,无锡此份进口车厘子检到的核酸阳性,病毒的载量很低,对消费者不会造成太大的感染风险。且到现在为止,虽然不断发现各种进口货品检出阳性,但是并没有发现普通的消费者,被这种进口商品所污染的病毒感染。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栾荣生也表示:新冠病毒并没有消化道传播途径, 因此即使 有少量病毒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也不会被感染。而且动物实验也表明,在给动物投喂被污染过的食品后,并没有造成动物的感染和传播,所以公众无需对此事过度关注或是恐慌。
02
既然如此,为何还有冷链食/物品传人的现象?
栾教授表示:冷链食品的物传人并不是被感染者把冷链食物吃进去而感染,而是通过接触传播。即手等其他身体部位接触了被污染的冷冻食品或被污染的包装,然后再用手去摸口、眼、鼻因此被感染。而且能通过接触传播的,也是接触到高浓度的大飞沫以及高浓度被污染的冷冻食/物品。
“从流行病学溯源分析来看,感染人群是特定环境下反复接触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的高风险人群,比如搬运工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表示,消费者经一般的接触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感染风险是非常低的。
03
关于苏州门把手阳性事件,接触公共物品也不安全了吗?
根据后续报道,苏州一医院门把手新冠检测阳性,密切接触51人均为阴性。关于接触公共物品是否会感染新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教授表示:“物传人”中物质上的病毒量很少,而且不会增量;“人传人”中,作为传染源的人体病毒排出量大,而且体内病毒也会不断地增加,因此相比起来,“物传人”传播率是比较低的。但梁教授同时也指出,“物传人”后,第一代感染者成为感染源,也会传染给其他人,就是第二代病人,因此,“物传人”还是需要高度重视。
简单来说,就是“物传人”可能性比较低,但由于“物传人”间接导致的“人转人”,可能会导致新冠的传播。那么如何应对这一情况的发生呢?做好日常防护很关键。
04
我们日常要如何防护?
在食品方面,针对进口水果,如车厘子,四川流行病学教授栾荣生建议流水清洗即可。对于其他可削皮的水果,建议削皮后再食用。
针对冷链食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建议,对于反复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高风险人群,比如装卸搬运工,在上岗前一定要佩戴好工作衣帽、一次性医用口罩、手套,必要时还应佩戴护目镜和面屏;在整个搬运过程中要防止皮肤直接接触冷链物品表面,搬运结束后应立刻洗手消毒;在没有脱掉工作服和洗手消毒之前切忌触摸口、眼、鼻。总的来说,从业人员要加强日常防护,加强健康监测,加强核酸的主动筛查。
对于接触冷链食品的普通消费者,中国疾控中心消毒首席专家张流波主任表示:第一,如果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的海淘产品,食品包装表面一定要做好消毒处理。第二,接触食品后,应及时洗手。第三,疫情期间最好吃熟食。第四,处理这些食品时要防止飞溅,避免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第五,处理完以后,要对环境、表面做必要的清洁、消毒处理。
此外,必要的日常防护措施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