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以“助力,连接,陪伴”为主题的2021华平投资医疗健康峰会落幕。本次峰会聚焦中国医疗企业全球化、生物医药企业战略升级、医疗服务企业组织管理优化等多个核心议题。会上,华平投资合伙人、中国医疗健康投资负责人方敏,携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Michael Levitt、中国生物医药领域首屈一指的新药研发专家徐耀昌,及众多优秀的企业家和生态伙伴,共同把脉医疗健康产业风向标、探讨企业的转型升级之道。
医疗健康产业既关乎民生福祉,又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医药创新、医疗数字化、医疗服务精细化的浪潮之下,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不断重塑、持续革新。
作为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最大、最活跃的机构投资人之一,华平投资拥有超过50年经验,投资了诸多标杆企业和创新公司。在中国,华平投资已持续深耕产业近20年,累计对20多家医疗健康企业投资超过130亿人民币,被投企业总市值超过6000亿人民币,覆盖创新药、医疗器械、肿瘤治疗、辅助生殖、母婴、医美、流通分销等多个细分领域。
“医疗健康产业是一个‘雪厚坡长’的朝阳赛道,同时兼具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长期深耕这一赛道的科研专家和企业家,始终努力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机遇。”华平投资合伙人、中国医疗健康投资负责人方敏表示,作为投资人,华平医疗团队坚持“助力,连接,陪伴”的初心,做优秀企业家的成长伙伴,时刻拥有包容心和同理心,且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全力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长足发展。
战略升级,创新药链接全球
随着国家新药审评审批制度的完善、科研人才储备的跃升,以及港交所第18A章新规的实施和科创板的推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持续蓬勃发展。“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正在成为新一代中国医疗企业的共识与使命。中国医疗企业不仅追赶全球领先企业的速度比以往更快,而且研发更具国际水平、经营更具国际视野、布局也更具全球思维。
在“面向全球市场、实现全球创新”这一征程中,中国医疗企业仍然面临寻找全球优质资源、搭建国际化团队、落地国际化能力等一系列现实挑战。中国医疗企业如何才能更快实现突破性发展、创造更多价值,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
“蛋白质折叠与结构预测,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这是人类健康面临的真正前沿技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Michael Levitt表示,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希望能够精准地预测蛋白质折叠的形状和结构,这将对研发出能够治疗癌症和阿尔茨海默等疾病的药物起到关键作用。如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效率已大幅提升。
“中国医疗器械创新不应该单纯局限于产品,而是应该将目光延伸至产品背后的疾病、治疗手段,乃至具体的医疗应用场景。”华平投资资深顾问、华瑭医疗副董事长金路表示,在风起云涌的竞争浪潮中,未来将有更多的国产医疗器械产品脱颖而出。
在政策与科技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医药产业迎来了黄金时代。目前,中国已建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医药创新生态系统,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跻身“第二梯队”前列。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对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的贡献跃至约14%,在全球排名第二。
“中国生物医药正处于百舸争流的发展阶段。创新药若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国际化,在拼创新、拼质量的同时,也要考虑研发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华平投资合伙人施珑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本土生物医药公司进入全球最主流市场,成为世界级企业,推动中国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参照全球经验,创新药企业的发展模式包括两类,一类是专注核心研发能力的生物科技公司,另一类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物制药公司。不过,大多数中国创新药企业都希望实现“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转型升级,也就是既具备研发能力又能够自主生产,构造从研发、生产到商业化的全价值产业链。
但究竟要如何才能实现“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升级?“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是必然选择。”恒瑞医药高级副总经理兼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认为,庞大的海外医药市场空间、国内外药品监督的利好政策、国内药企研发实力的提升,以及资本市场与CXO助力,都是国产创新药“走出去”的原因。
“现在新药研发存在‘反摩尔定律’,也就是尽管生物医药公司不断增加投资,但投资相同的金额,得到的上市新药数目正在逐步减少。”英矽智能首席科学官任峰称,这是所有新药研发公司共同面临的困境。“AI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能力,可以赋能更为高效的新药研发,从而助力破解‘反摩尔定律’难题。”
此外,海和药物高级副总裁李福根认为,中国创新药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空间巨大。“如今,很多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管线都已成型。在商业化方面,重点是结合产品的生命周期采用不同的市场策略,但是核心在于产品要足够好。”
“作为新经济公司重要的集资中心,香港凝聚了全球投资者与国际企业。自‘18A’改革以来,在香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日趋多元化。”香港交易所环球上市服务部副总裁张晓夏表示,港交所希望成为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首选市场,通过连接资本、企业和创新力量,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医疗服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社会办医是公立医疗体系的有益补充,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2.4万个。“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支持社会办医,鼓励有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办诊所”。
“医疗服务行业具有门槛高、投入大、长周期回报以及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对于民营医疗服务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回归医疗本质,建立强大的医疗质量管理和运营能力。”美中宜和董事长、CEO胡澜透露,目前,美中宜和正在打造全产业链条,致力于打造一个从产前到生育服务直到衰老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闭环。
“医疗服务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来打造自身的护城河。这其中包括注重学科建设,将严肃医疗和消费结合起来,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医疗服务。”锦欣医疗联席CEO、锦欣妇儿医院院长段涛认为,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企业的安全与质量内核,以及文化内核。
实现管理升级,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规模,是推动中国民营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部分民营医疗企业正处于转型困惑期,需要重新思考公司的发展定位、组织架构、服务模式以及重点专科建设等。
“中国高值医疗器械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全球品牌在进入及渗透中国市场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大挑战,他们迫切需要成熟的商业合作伙伴提供便捷的专业解决方案。华瑭医疗CEO程学蕙称,华瑭医疗致力于为全球高值医疗器械品牌提供端到端的专业商业解决方案。”
“华平投后赋能团队始终以‘价值创造,助力成长’为初心,并在持续的迭代和升维中,日趋实现了投后职能专业化,投后服务产品化,投后角色主动化,投后管理常态化。”华平投资合伙人、北亚区CFO徐波表示,未来,华平希望帮助更多的成长型企业实现机构化、规模化,进一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