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出现高温天气是周期性事件,但我们对高温下劳动保护的问题应该保持高度敏感,与时俱进,重实效、讲科学,不搞花架子、不走形式。
“邪了门了这热的”“热,但还是送单要紧”……近日多地连续高温,《工人日报》7月6日发布短视频《今年北京热吗?》,聚焦外卖小哥、环卫工、导游等户外劳动者以及普通市民在高温中工作生活的感受。全国总工会也于近日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4个月的“工会送清凉、防暑保安康”活动,突出重点人群,聚焦职工困难,履行监督职责,因地制宜做好防暑降温活动。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宣布,热带太平洋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在如此高温天气下,户外劳动者的高温劳动保护问题格外引人关注。尤其是近日北京一导游因热射病去世等极端个例,更是提醒我们,高温劳动保护工作不容忽视。尽管出现高温天气是周期性事件,但我们对高温下劳动保护的问题应该保持高度敏感,与时俱进,重实效、讲科学,不搞花架子、不走形式。
所谓重实效,在时间上,高温天数是有限的,保护工作容不得拖拉犹疑,不能等高温季节已经开始甚至快要结束时,才慢慢腾腾地“布置布置吧”,而应多些未雨绸缪。在举措上,除了高温津贴要按时足额发放、劳保用品“一件都不能少”外,各种保护举措应围绕“力保健康”,完善高温天气下更加人性化的保护机制和举措,尤其是热射病十分凶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绝不能花拳绣腿。
讲科学,即在相关制度设计上多下功夫,比如,在工装设计和制作上,着力研发更透气吸汗面料,有的企业为工人配备“空调背心”,在背心注入特殊冷液,达到降温目的;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和工作模式,让劳动者避开高温时段工作,又不耽误工作进度。这也是《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明确要求,“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