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
高晓东
院感人,撑起健康保护伞
人物介绍
高晓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分会常委、中国卫生监督协会消毒技术与应用专委会常委、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团体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卫生监督所政风监督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消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医院协会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秘书。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疾病监测杂志编委、湘雅医学期刊社中青年编委。上海国际感染控制论坛(SIFIC)创始人。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先后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委派赴10多地参加新冠一线疫情防控工作。2018年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国际大使荣誉(SHEA2018InternationalAmbassador),2020年获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0年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第二完成人)。团队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质量金奖,2022年度上海市工人先锋号。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先后发表50余篇论著;1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主编了11本,副主编3本专著并参编多部。
第一视角
高晓东
他的职业需要一种敏锐,这种敏锐保护着医生,保护着病人。这是一个单纯而严酷的领域,而他,一个积极的人,拥有奋斗的心,热爱生命,勤奋实干。对他而言,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二十多年来,他与团队一道,奔走东西,制订细则,保护着中山医院这艘航空母舰上的每一位病人、每一位医生、每一位护士、每一位或与中山医院擦肩而过,或与中山医院结缘的每一个个体。在疫情的3年,他助力抗疫,用自己的严谨、专业和实干完善每一个流程,搭建防护的体系。
高晓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他意识到,感染控制得好不好一定要让各个部门协同配合,平时就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我们常常组织各部门之间的培训和交流,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工作,让各个部门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就能够做好感染防控工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我想,感染控制,就是一场医院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让积极打败消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体系不断更新,让流程阻击病原体,就能让医院更安全、更安宁。
1、从医之路
“我进入感染控制领域工作是因为一次巧合。当时我在上海就读预防医学专业,所以这使得我非常适合这个职位。很荣幸在2001年,我进入了中山医院工作,并最初被分配到临床微生物与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工作。这是因为该医院的微生物实验室属于呼吸科,而中山医院的呼吸科也负责感染控制的工作。当时,我的领导胡必杰教授管理着这两个部门。”
高晓东回忆道,大约在2009年,感染管理科被独立出来,不再隶属于微生物实验室。现在,他主要负责感染控制方面的工作,中山医院在感染控制方面使用的是“三位一体”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团队整合了感染性疾病诊治和防控,创立感染、感控、微生物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复杂难治感染、耐药细菌感染、真菌感染、院内感染、植入物感染等。这是一种更加高效地感染控制模式。
“我工作至今已经有23年了。这段时间里,我非常感激胡必杰教授对我的帮助和指导。当时我被招聘来做感染控制,但胡主任认为感染控制需要了解一些微生物学知识,因此安排我上午去做微生物实验,下午再回来做感染控制。虽然有点辛苦,但是这十几年的微生物学经验为我以后的感染控制及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在的感染控制科研、管理等方面,都离不开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作为一位从事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方面工作的医生,高晓东觉得有幸遇到胡必杰主任这样出色的导师,非常荣幸。胡必杰主任在管理和学术方面非常严谨,对高晓东的成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刚开始工作时,胡主任在各方面事无巨细地指导,亲自教导我如何撰写文件,并强调每个字都要斟酌。他的用心让我深刻体会到严谨的力量和影响。此外,胡主任还经常强调要有批判性思维,开阔国际视野,不仅看国内指南和规范标准,还要从行政角度考虑,并带着批判性思维看待相关规章制度和法规。这些都让我更好地成长,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和正确的职业态度。”
教诲如春风,
师恩似海深
砥砺奋进
2、感染控制,医院的生命线
在高晓东看来,感染防控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但最主要的目的是避免患者在医院中发生感染。举个例子,一个病人前来医院做甲状腺手术,手术很成功,但术后伤口部位感染了,这是医务人员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同样,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患者本来是因为病毒感染来医院就诊的,但之后很不幸发生了细菌感染导致的并发症,因此,这都需要进行预防。
感染防控的责任不仅仅是保护患者,也要保护医务人员,尤其是在一线抢救或照顾患者的情况下,不能造成交叉感染。在新冠疫情期间,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如消毒隔离、手卫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此外,特殊人群还需注意细节管理,例如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机患者应采用半卧位和严格口腔卫生,来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我国自1986年开始系统进行感染防控工作,但真正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是从2003年SARS疫情暴发开始。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我们国家再次意识到了感控的重要性。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感控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避免病原体在医疗机构内的传播以及医务人员感染的预防等问题,这是我们需要经常处理的。所以,在抗疫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自己和消毒环境。这两个方面是大家关注最多的,特别是在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他们对于防护和消毒非常重视。在防护方面,我们选用了适当的防护用品,通过制定视频教程来规范穿脱流程,确保每个人都能正确佩戴和脱卸防护装备。在选择防护产品时,我们也非常注意质量问题,特别是在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中,发现有些口罩质量不佳,于是加强了质检工作,确保使用的防护用品都符合标准。总的来说,在防护和消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这有助于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高晓东所在的团队制定了许多感控标准,包括国家感染防控相关标准、地方和团体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制定都是由团队共同参与的,其中部分内容也是由他主笔的。虽然国家文件没有具体说明每个人在制定标准中的分工,但实际上,团队逐字逐句地撰写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方案。他们提出了很多消毒观点和理念,比如,不能对人进行消毒、不要滥用消毒剂、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影响等等。
用合适的方法对医务工作者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在医院内,高晓东的团队也对医务工作者进行培训,但是他发现仅仅依靠讲课难以改变医护人员的行为。听过的人可能会忘记所学内容。经过观察,高晓东的团队认为如果医护人员能够转变观念并认可他们的工作,他们就会更容易接受改变。不过,有些医院存在资源获取和认可度等问题,以及依从性的挑战。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采取了各种宣教方法,包括讲课类培训、海报宣传、视频宣传等,甚至针对患者也进行了相关宣教。
“现在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很多,是否能改变行为,这是需要评估的。但首先,要让医务工作者明白自己在感染防控之中做到位的必要性。当然,感控涉及每个人的行为,想要将所有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我们需要采取更多的方法,比如,通过视频评估行为模式的方法来改变医务人员的行为习惯,并将数据整合成包含时间的excel表格,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医务人员改变不当的行为模式。”
这类使用信息化的方法无疑可以从多个维度上大幅提升感染控制和预防院感的效率。
高晓东说,他非常看好信息化系统在医院感染控制三个方向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一、病例预警与梳理。通过计算机学习的方式,实现非模块化的病史模块化,以提高感染诊断的精准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临床医生的决策进行支持,包括防控和药物治疗方案等。
二、诊断层面。通过信息技术,给予临床医生所有的诊断结果,并提供治疗建议,从而引导医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诊治方案。不是代替临床医生去思考,而是在保证临床医生权威性的前提下提供治疗方案的引导。
三、行为管理。通过行为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临床医生的行为进行管控。这种方式可能需要更长期的工作来实现,但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设备,类似于自动驾驶,让临床医生更好地遵守规范和标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