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7月26日讯 据青岛疾病控制微信公众号消息,正值三伏天,青岛大部分地区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俗话说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在如此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高温作业人员应如何预防职业性中暑呢?一旦中暑应如何急救?近日,青岛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醒。
常见的高温作业有哪些?
高温作业包括高温天气作业和工作场所高温作业,主要有:
冶金工业: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作业;
机械制造工业:铸造、锻造、热处理作业;
陶瓷、砖瓦等工业:炉窑作业;
火力发电厂和轮船:锅炉作业;
露天的建筑、搬运、环卫、巡线巡检等作业;
纺织印染……
中暑的症状有哪些?
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的不同,可以将中暑分为三类: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患者的体温不会超过38℃,出现口渴、大汗、眼花、耳鸣、头晕、心慌、头痛、注意力下降、恶心、四肢麻木等。
轻度中暑,体温超过38℃,皮肤湿冷、大汗、面色潮红或者苍白、心率增快、脉搏细速且弱、血压下降。
重度中暑,包括热射病、热衰竭、热痉挛。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需要积极进行抢救治疗。
职业性中暑类型有哪些?
按照《职业性中暑的诊断》(GBZ41-2019),职业性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
1.热痉挛
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2.热衰竭
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可伴有眩晕、晕厥,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氮质血症。
3.热射病(包括日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40℃及以上,出现谵妄、昏迷等症状;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预防中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该怎么做呢?
用人单位采取的预防措施
1.积极改善作业条件。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从源头上降低或者消除高温危害;在高温工作环境设立休息场所,保持良好通风或者配有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采取措施将劳动者与热源进行隔离。
2.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对高温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高温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应及时调离高温作业岗位。
3.开展职业健康培训。普及高温防护、中暑自救、急救等职业卫生知识,做好应急救援及演练,提高劳动者自救互救能力。
4.合理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时间、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和防暑饮料药品、保护怀孕女职工等特殊人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