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S中安网 cps.com.cn】
科技圈这两年什么概念和技术最火?——大模型。
当大模型刚出现的时候,可能谁都不会想到,有一天会如此爆火。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2023年间,中国已经发布的参数在10亿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就超过80个。
2023年,被称为“大模型元年”。大模型赛道上,开始挤满各路豪杰。
大模型最初不叫“大模型”,叫预训练语言模型。Chat GPT一把火烧过之后,大家都通俗地叫起了“大模型”。
大模型应用广泛。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大模型可以用于文本分类、情感分析、机器翻译、问答系统等任务;在语音识别领域,大模型可以用于语音转文字、语音合成等任务;在图像识别领域,大模型可以用于目标检测、图像分类、人脸识别等任务。目前安防企业推出的大模型,多集中在这一领域,因为图像识别是安防行业和企业的强项。
目前市场上有多少大模型?几乎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因为你刚统计完可能第二天又冒出一家。大模型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增长速度惊人。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3年10月,中国已经发布了238个大模型,而2023年6月的时候这个数字是79个,相当于4个月翻了3倍。
而进入2024年,大模型市场进一步野蛮生长,一路狂飙。
成就突出,世界瞩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6倍。
报告说,自2017年大语言模型所基于的深度神经网络架构问世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专利数量快速增长7倍,遍及出版、商业、工业和制造业、交通、安全和电信等多个领域。
从分类来看,图像和视频数据类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专利中居首位,文本和语音/音乐类分居二三位。排名前10的专利申请方分别是腾讯、中国平安、百度、中国科学院、IBM、阿里巴巴、三星电子、字母表、字节跳动和微软。除中国外,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的主要来源国还包括美国、韩国、日本和印度。
全球AI大模型,中国占比超三成。截至目前,全球发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共计1328个,其中美国占44%,中国占36%。这一成就是惊人的,也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大模型市场有多少玩家
随着Chat GPT的爆火,大模型迎来高光时刻,一时间各种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甚至多模态大模型相继问世,展现出大模型的无穷魅力。
大模型技术门槛高,被称为“少数人的豪华游戏”,其开发、训练、运营等耗资巨大,动辄一次训练成本就高达数百万美元,不是一般企业都有这个资金和技术实力的。
大模型市场都有哪些玩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大模型主要有:华为“盘古”、百度“文心一言”、腾讯“混元”、阿里“通义千问”、商汤“日日新”、讯飞“星火”、字节跳动“豆包”、云从“从容”、京东“言犀”、云天励飞“云天天书”、携程“问道”、网易“伏羲”,此外还有曹植、书生、天工、无涯•问知、式说、赤兔、文修、悟道等等等等。
大模型玩家基本可以分成五路诸侯:
一路是云厂商和互联网大厂,如华为、百度、腾讯、阿里等;
二路是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
三路是AI独角兽,如商汤科技、云从、第四范式、云知声、出门问问等;
四路是大模型创企,如百川智能、澜舟科技、衔远科技、硅基智能、智谱AI等。
此外还有一路就是安防和智能物联龙头企业,主要有海康威视观澜大模型、大华星汉大模型、宇视梧桐大模型、新华三百业灵犀大模型等。
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大模型的命名五花八门,也都很高大上。与当初的AI一样,几乎所有具有中国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字都被用上了。
哪种大模型更容易落地
目前市场上的大模型,基本分为三种: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的垂直大模型。通用大模型代表品牌有: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360智脑、商汤日日新、昆仑万维天工等;行业大模型代表品牌有:腾讯云汽车行业大模型,华为云盘古钢铁大模型、盘古高铁大模型,云从科技金融大模型等;垂直大模型代表品牌有:携程问道、天幕、良医小慧等。
通用大模型通常基于大规模的、多样化的数据进行训练,具有大而全的特征。通用大模型具有广泛的覆盖能力,但无法满足用户和企业的所有需求;而行业大模型则侧重于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在特定领域具有更高的专业性,其训练数据主要来自于该行业的相关数据,具有小而专特征;垂直大模型则更加专注于某个具体的细分领域或场景任务,它具有更高的专业性和深度,可以说更专更精。
行业大模型聚焦特定领域、针对特定场景、解决特定问题,能结合企业自身独特优势去精耕细作并赋能行业,从而形成差异化优势。
选择使用哪种模型,取决于具体的需求和应用场景。
相对来说,行业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的落地能力会更强一些,因为更贴近需求。近年,以微软、谷歌、百度、阿里等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大厂,也都开始推动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商业化落地。
不落地,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
目前,安防行业大模型玩家多以行业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为主。这说明,安防企业的选择还是明智的,也是务实的。
16亿,大模型变现的曙光照进现实
2023年6月,北京市发布首批10个行业大模型典型应用案例,覆盖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智慧医疗、科学研究、智慧金融、自动驾驶、智慧生活、智能问答等10个领域。
如果说2023年是“大模型”元年,那么2024年则是“AIGC”应用元年。
2024年7月,云天励飞全资子公司与德元方惠签署AI算力运营合同。根据合同,德元方惠将向云天励飞购买AI训练及推理异构算力服务,总算力规模约4000PFLOPS,合同服务期为三年,累计总服务费超16亿元。
去年,云天励飞正式推出自研千亿级大模型“云天天书”。“云天天书”系列模型架构包含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场景大模型三个层级。
作为AI芯片起家的云天励飞,其利用自己的芯片优势和大模型技术优势,扒开了一条“提供算力服务”的变现之路,16亿巨额订单合同的签署也让业内人士看到了AI大模型落地和商业化的曙光。
然而,这样的大单,在大模型行业实在是太少了。
大模型市场现状:同质化,白热化
大模型市场万马齐鸣,无论是通用大模型,还是行业大模型、垂直大模型,赛道上都挤满了人。
一边是竞争白热化,一边是产品同质化。各厂商都说自己不一样,其实都一样,产品差异化并不明显。这就导致用户地选择时无所适从,也为价格战埋下伏笔和导火线。
无论什么事,就怕一窝蜂。当初AI爆火时,一夜之间,AI的赛道就被挤爆。后来的结果证明,多数企业从先驱变成先烈。
一边是高昂的研发成本,一边是科研成果不落地难变现。这一点,与几年前的AI市场极其相似。
资本搅局,市场浮躁
风口行业,往往是资本竞相追逐的行业。但是,往往也会出现背离初衷甚至背道而驰的情况,因为资本一搅局,行业就浮躁。
“融资-估值”的梦想,让多少人飘到天上又摔到地上?已经数不清了。这几年,共享单车、智慧停车、AI、货运等资本竞相追逐的行业,后来的结果都出乎意料。事实证明,那种靠资本炒作为本的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商业模式,放在互联网行业可能很有效,但放在有些行业尤其是科技行业,并不一定凑效。科技需要沉稳和扎实,技术需要沉淀和积累。浮躁,是科技行业的大敌。
目前大模型玩家众多,其中许多企业尤其是创企,并不具备资金实力。大模型本是一个技术市场,资本加持和助推是好事,但千万不能被资本绑架,一旦被资本绑架,最终企业极有可能芸花一现,以自己的死亡给“成也资本,败也资本”的教训再增添一个生动的案例。
降价、免费,大模型还怎么赢利?
截至到2024年6月,可以说所有的大模型厂商都还没赚到钱。但是,价格战却已经提前打响,先后有7家大模型企业率先“参战”,包括字节跳动、阿里云、百度、腾讯云、科大讯飞、智谱AI、深度求索等。
阿里云宣布旗下9款大模型全面降价,降幅最高达到97%,百度则宣布两款文心大模型全面免费,科大讯飞宣布轻量级模型API永久免费。
“百模大战”进入深水区,大模型厂商刚卷完性能,还没来得及卷应用,就已经开始卷起了价格。试问,还怎么赢利?
大模型对小企业和创企而言可能是全部“身家”,但对大厂而言只是抢生态和获取云用户流量的入口。
有专家指出,未来的通用大模型市场,可能只剩三四家。
面对巨头们价格战的铁棒,小企业还能玩得起吗?
场景落地,将是大模型下一步市场竞争的重心
目前的大模型市场,说“卖的人比买的人多”都不夸张。多数大模型停留在实验室层面,而不是应用层面。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谈到对AI大模型的看法。他指出,2023年国内出现了百模大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尤其是算力的浪费。
大模型,只有大型龙头企业才具备相应的研发和投资实力,其他企业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不仅很难成功,还会带来投资浪费,增加能源、算力等消耗。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资源的日益丰富,大模型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大模型第一阶段的“卷”,是“卷”技术、“卷”性能。下一步的重心,将不再是技术和性能,而是场景应用和落地。
大模型,走向细分应用领域才有更多机会,才更容易实现商业价值落地。
大模型,没有那么多的市场需求,狼多肉少,竞争可想而知。
大模型市场的隐忧已经显现,如果继续狂飙下去,“百模大战”将很有可能上演为“千模大战”,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