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失儿童寻回需搭建综合干预平台
几乎每天晚上金华市区的派出所里都会出现儿童走失的报警,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现场经过民警排查就能寻回。儿童走失仅仅依靠公安机关有限的警力介入是远远不够的,许多走失儿童的家长都在奔走呼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儿童走失干预平台。
记者在此前采访过寻找失踪儿童的伍先生。他从陕西渭南一路寻找儿子的下落,现在已经独自找遍了大半个中国。伍先生在采访中也给记者发来了资料,他非常渴望中国能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搭建一个全社会联动的儿童走失干预平台。
据悉,由民政部登记主管的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儿童安全科技基金组织打造了“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一旦儿童失踪,家长可迅速进入平 台,110会根据案发地点指定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及时出警。不过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该平台虽然能对走失儿童作出快速的联动反应,做到3小时内 走失儿童信息扩散到全国范围,可在保护儿童隐私、如何提供更完整数据链等问题上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升级。
三名浦江县农村走失孩子的大救援,充满了人情温暖,让国人感动。孩子平安归来之后,如何扎紧农村孩子的生命护栏,同样值得思考。城市化浪潮正在中国 掀起不可阻挡的巨浪,很多农村地区因为劳动力的流失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已经很难回归田园诗一般的恬静生活。农村孩子们的安全干预机制如何建立?农村孩子和 家长如何适应全新的社会环境?农村孩子走失后如何及时救援?这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孩子和父母的安全教育 需要因地制宜
“我的女儿很喜欢看电视里的探险节目,我也提醒过她很多次千万不要自己乱跑。但我文化有限只能反复说。”8岁的陈敏洁是这次三名走失儿童中比较有个性的孩子。她的妈妈在事后也不断思考下一步到底该如何和女儿沟通。
说起陈敏洁,上河自然村的村民都说小姑娘活泼可爱,特别好动,经常带着小伙伴出去玩,年纪虽然不大却有一点孩子王的感觉。有村民也说,陈敏洁的妈妈也和邻居说起过女儿比较外向,有时候有点不知道该怎么管。
而12岁的陈馨怡在母亲李女士看来却是一个非常内向安静的孩子。她和记者说,女儿比较内向,基本很少出门,当天她和弟弟一起出去玩也是很偶然的事。“我是看到三个小孩结伴出门才同意他们去玩的,没想到最后会走失。”
陈馨怡的爸爸陈浦田也直言,他已经51岁了,现在孩子懂的很多东西,他并不懂,所以要和孩子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难度不小。
值得欣慰的是,记者在采访现场了解到,孩子就读的学校平时也开展过安全教育,陈敏洁甚至知道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而村里很多村民都说,现在上河村的车子越来越多,此前大伙最担心的安全问题还是车祸。
事发后,浦江县有关方面就组织了附近平湖村的十余名孩子和家长,在向导和救援队员的监护下,走进附近的长山村发现走失儿童的生命路线,现场做安全教 育。这条消息引来了很多人点赞。长期拥有山地救援经验的武义应急救援队领队鲍祝新就认为,这种因地制宜的安全教育非常有效,切合农村和山区的实际环境,在 条件许可的农村地区应该多开展。
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意识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只生不养的现象也在很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这也就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既缺失家庭关爱,又无法得到系统的家庭教育,家长的监护责任该如何强化一直是一个在全社会都有广泛争议的问题。
我国于1991年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12月29日、2012年10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修改政府法律文件,不断强化儿童监 护责任意识。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 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要突破家丑不可外扬的思维局限性,真正把这些规定落在实处,似乎还有很多困难。
同时民政部副部长邹铭2月19日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家庭的监护责任,个别“只生不养”的留守儿童父母可能面临多种处罚。这也是国家希望能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举措。
不过也有人认为不能靠罚来解决问题,而更应该考虑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除了设立法律底线,还应该有更灵活多变的地方性政策来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和监护保驾护航。